聚结器

记录烟火烂漫 触摸发展脉动

来源:星空体育最新官网    发布时间:2025-05-13 15:57:11

  新春佳节前后,乌鲁木齐晚报社(乌鲁木齐晚报集团)全媒体记者如约踏上“新春走基层”的征程。

  从城镇商圈到乡村集市,从企业厂房到田间温室,从医疗机构到文化场馆,从勘探现场到冰雪景区……记者们在扎实的采访中练好脚力、在敏锐的观察中提升眼力、在冷静的思考里增强脑力、在形象的文字上淬炼笔力,以感同身受的视角、深刻独到的思考、温暖人心的笔触,透过小切口、微镜头,描摹节日的喜庆氛围、讴歌催人奋进的时代、记录日新月异的发展,呈现乌鲁木齐的烟火繁荣、各行各业的平凡坚守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风貌。

  年年走基层,岁岁有新事。在此,让我们跟随部分参与“新春走基层”的记者,重温他们的所见所闻,感受乌鲁木齐新春的热闹与希望、奋斗与坚守,品味这座城市蒸蒸日上的新景象,让信心、活力和春天一起生长。

  感言:2024年,是柴窝堡凹陷北缘油气勘探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一年。随着勘探工作深入推动,人们对这片区域地下能源宝藏的期待愈发高涨。

  1月24日,我踏入了这里的新柴地1井现场,凛冽的寒风裹挟着细碎雪花,可眼前的景象却让人热血沸腾:井口的采气树,像一位坚毅的卫士,静静伫立,守护着地下未知的能源宝藏。工作人员身着厚重防寒服,在井架与仪器间忙碌穿梭,有人专注地观察气液分离器液面高度,有人认真地记录井口油压……

  1月24日,记者江斌伟正在乌鲁木齐市柴窝堡凹陷北缘油气资源勘探现场(达坂城区三个山附近)采访,跟着地质人踏雪前行,探寻他们坚守背后的故事。记者迪丽娜尔·加力肯摄

  采访中,几名勘探人员背着仪器,艰难地在雪地中前行,每200米设一个采集点。每到一个点位,勘探人员就蹲在雪地上操作着时频电磁勘探系统,给大地“做B超”,在复杂的地层中精准“寻路”,这些画面深深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

  短短一天的见闻,让我感受到了地质勘探工作的艰辛与伟大。他们在严寒中坚守,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探索,只为揭开地下能源的神秘面纱,也让人们看到了能源领域发展的无限可能。

  感言:数字化的经济,当我五六年前接触这个选题时,还未被广泛提及。如今再看数字化的经济,已经应用到了智慧工厂、现代服务业、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

  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算力的支撑,我走进位于经开区(头屯河区)引进的重点项目——皖疆绿色算力科技产业园(乌鲁木齐融合算力中心)的算力机房内,200多台机柜整齐排列,场面壮观。机房内的521P算力在今年春节前刚刚投用。

  在位于经开区(头屯河区)的皖疆绿色算力科技产业园(乌鲁木齐融合算力中心),记者唐红梅(右)正在采访。记者陈岩摄

  技术专家告诉我,1P的算力相当于500台个人电脑的算力,521P就等于26万多台电脑的电脑集合在一起的力量。

  在采访中我了解到,今年,企业还将投资建设1500P算力,相当于78万台电脑集合在一起的力量,这将为各行各业的算力需求提供保障。

  相信到那时,在算力的保障下,数字化的经济会更广泛地应用在生产领域和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方面。

  感言:要说今年春节前后,最火的大型文化活动,那非“打起手鼓 舞起龙”乌鲁木齐社火迎新春活动莫属。

  1月25日,米东区社火展演现场,寒风凛冽,但我的感受却是热气腾腾——表演者脸上始终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热情的观众跟着音乐一起舞动,现场欢呼阵阵、掌声不断。

  在羊毛工镇、芦草沟乡、铁厂沟镇的社火表演中,我看到的不仅是欢乐喜庆,更是乡村振兴成果的生动展示。大碗凉皮碰上“水稻”,环卫工人变身时尚舞者……演出中传统与创新元素的结合,展现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月25日,零下22摄氏度的米东区社火展演现场,记者贾梦妍拍摄视频记录现场。 通讯员邓仕林摄

  在连续多场的采访中,我注意到,新疆社火除了舞龙、舞狮、秧歌等传统内容外,还与“新疆花儿”、麦西热甫等非遗和民俗文化巧妙融合,特色鲜明。这让我也意识到了一场场热闹的社火不仅传承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也凝聚着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更诠释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

  感言:随着过旅游年、过文化年成为一种新的年俗。“我在大巴扎过大年”主题系列活动继续推陈出新。今年的春节,我再次选择了在大巴扎过大年。

  习在新疆考察时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也是我这次在大巴扎过年最深刻的体悟。

  我和游客一起欣赏来自陕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塞腰鼓的演出,一起品尝“油糕+咖啡”的创意美食,一起逛文创产品店,一起在美食街感受烟火气。交谈中,他们总能出其不意地给我同一个答案——“没逛够,下次还来。”

  而这背后,与众人的努力分不开。采访中,我发现一个细节,大巴扎步行街春节假期的客流量日均达到13万,但当众人离开时,地面没有一片纸、一个烟头。我一直在思考,这是怎么做到的?直到有一天,看完一场开街仪式后,我找到了答案,一名藏在角落里的保洁员,用最快的速度打扫了“战场”,时间不足1分钟!

  这也是大巴扎步行街举全景区之力,不断创造着适合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的一个缩影。

  感言:世间万千风景,最暖不过那条回家的路。少了寒风中排队的冷战,少了大包小裹的重担,“人在囧途”的叙事慢慢淡去,也让我们体会到了时代发展带来的“小确幸”。

  南来北往的旅途中,从“走得了”到“走得好”“走得快”,正如在乌鲁木齐站采访中,旅客吴芳菲给我说的那句话,如今春节回家的路越来越顺畅,越来越温馨。

  在乌鲁木齐开往北京的Z70次列车上,列车员陈丽平平时记录的本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翻开本子,里面满是爱与温馨的照片:老奶奶开心的笑容、与小女孩一起作画的美好瞬间、大家一起跳舞的欢乐场景……这些画面,都是旅途中温暖的注脚。

  记者王媛媛正在乌鲁木齐站采访乌鲁木齐客运段北京车队北京三组的列车长和列车员。 通讯员张雅婷摄

  乌鲁木齐站,旅客温馨出行;乌鲁木齐西站,物资运输繁忙。今年1月,新疆铁路累计发送旅客464.93万人次、日均达14.97万人次,同比增幅11.1%;货物发送量达2135.02万吨,同比增幅5.4%。

  人流、车流、物流,一个个亮眼的“流动”数据,都蕴藏着经济活力的“流量密码”,让流动的乌鲁木齐,迸发出更强劲的能量。

  感言:有“中国风谷”之称的达坂城区,一台台风力发电机成排矗立,巨大叶片迎风昼夜旋转,逐步实现“电从风光来,绿惠千万家”。

  这些“大风车”是如何升空的?春节前夕,我来到位于达坂城区戈壁深处的新疆华冉达坂城风电场采访。

  1月20日,记者史传芝(左)正在新疆华冉达坂城23.35MW等容改造升级项目施工现场采访相关负责人。记者迪丽娜尔·加力肯摄

  这里,正在施工的新疆华冉达坂城23.35MW等容改造升级项目进入了风机吊装阶段。当日,一台叶轮重达140吨的6.25兆瓦风电机组即将吊装,正在将叶片组装到风机轮毂上。

  一台吊臂约132米的履带吊车,通过扁平吊带,缓缓将一支叶片长94米、重28吨的叶片吊起。叶根处、叶片中部都绑有绳索,10余名实施工程人员通过绳索拉动叶片,控制方向,一拉就是一个多小时。

  “做好风电机组的改造升级,有助于保持风电整体装机规模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和持续迅速增加,有助于锚定‘双碳’目标 、推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高水平发展……”项目副经理赵荣宝的话,让我似乎窥见了他们在戈壁深处付出这份专注的原因。

  向“绿”而行、向“链”而兴,乌鲁木齐风电产业持续迭代升级发展壮大,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注入澎湃的绿色动力。

  感言:距离无法阻隔亲情的传递,春节前,很多人选择快递年货的方式,向亲朋好友表达思念与牵挂,这也慢慢的变成为过年新年俗之一。

  我跟随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乌鲁木齐市分公司西虹路揽投部快递员程建江一起,“当”了一回快递幸福的“使者”。

  记者王璇(左一)与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乌鲁木齐市分公司西虹路揽投部快递员程建江一起体验快递年货。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乌鲁木齐市分公司提供图

  象征着生活红火甜蜜的红枣、五彩斑斓的各色葡萄干、一捏就迸发快乐声响的纸皮核桃……每一种新疆特色干果都在向选购年货的人传递美好祝福。

  检查货物、打包、搬运……这条寄“幸福”快递的过程,我看到了辛苦忙碌一年的商户们脸上的笑容,看到了快递员辛苦的汗水,也看到了消费者挑选年货的幸福笑容。

  采访过程中,程建江的一句话让我印象颇深,他说,踏实奋斗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的确,奋斗创造美好未来。正因为这座城市里慢慢的变多像程建江这样的奋斗者,让我坚信乌鲁木齐会发展得更快、更好。

  感言:1月29日,大年初一,我没有与家人坐在灯火温暖的餐桌前吃团圆饭,而是来到了59路公交车虹桥终点站。

  刚走上一辆59路公交车,我就看见夫妻俩正对着保温杯吹热气,旁边放着保温饭盒,里面是饺子。

  1月29日,在59路公交车上,记者正在采访夫妻档驾驶员李俊如和齐祥花。通讯员汪转转摄

  他们是我今天要跟访的公交驾驶员,也是这条线路上有名的“夫妻档”——李俊如和齐祥花。

  采访中,李俊如一直在埋头干活,而齐祥花则热情地向我讲述着两人之间的点点滴滴,还笑着指给我看挂的灯笼和座椅扶手上绑着的福字拉花——是他们凌晨一到岗挂的。当第一位乘客刷卡时那句“师傅,新年好,辛苦啦”,让她嘴角弯了一路。

  其实,李俊如和齐祥花是众多春节在岗公交司机的一个缩影。在这辆穿梭于团圆与坚守之间的公交车上,我触摸到了春节最真实的温度——爱。这是新春走基层的感动——见证普通人用实际行动诠释时代责任与担当。

  感言:春节前夕,七工村的寒风裹着年味儿扑面而来,我跟随村医马红玲踏上了巡诊路。

  乡村医生是村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为了给村民们提供精准化的医疗服务,马红玲分门别类建立起村民的健康档案和病历台账,谁有疑难杂症、谁家有产妇新生儿、谁家有慢性病人,她都一一熟记于心。

  1月26日,记者李晓青(右一)跟随乌鲁木齐县板房沟镇七工村村医马红玲、张文杰入户巡诊。 通讯员杨柳摄

  入户巡诊时,我注意到马红玲会特意为村民们准备一些健康知识手册,“治病不如防病,以往村民小病扛、大病拖,现在感觉到不舒服,愿意主动就诊或是给我打电话。”这话也道出了乡村的新变化——基层医疗正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

  在采访中,我能清晰感受到乌鲁木齐乡村医疗的变化,不仅仅在于硬件升级、药品丰富,更在于一种健康理念的重塑。

  感言:乌鲁木齐的冬正在加速“活起来”“动起来”“热起来”,这是今年新春走基层我最大的感触。

  2月1日中午,我来到城郊的新疆雪村,不少市民和游客正忙着拍照打卡。不远处的无动力乐园,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滑爬犁、滑雪圈、打陀螺、骑冰上自行车……

  这里的负责人郭长治告诉我,春节期间,游客明显增多,特别是一到晚上,帐篷里就坐满了游客。

  2月1日,在水磨沟区石人子沟街道葛家沟村新疆雪村,本报全媒体记者王磊(左)采访雪村工作人员。通讯员麦扎提摄

  不远处,新疆红树林国际滑雪度假区,漫山坡的雪道上,散落着滑雪者的身影,这家今年新开业的滑雪场,每天接待人数超过1500人。

  采访中,我也注意到,游客们不光欣赏冬日美景、滑雪,还要品尝村里的烧烤、大盘鸡等美食,购买风干肉、熏马肠、牛奶、驼奶等农副产品,无形中带动了农牧民增收。

  这几年,大众冰雪热情加速释放,乌鲁木齐也正持续推动冰雪和文旅、体育等产业深层次地融合,让“冷资源”释放“热效应”,不断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清洁能源智能温室,我和新联村村民们一起,利用全自动播种机,种下了芹菜、花菜等菜种。

  村民赵生亮说,以前农活全靠人,一年干到头。随后有了机械化设备,现在机械又智能化,人坐在机器跟前就能把菜种上!

  在高新区(新市区)青格达湖乡新联村的清洁能源智能温室,记者牟敏(右)向村民了解育苗过程。记者石磊摄

  赵生亮掀开一块覆膜让我看,不少芹菜苗都长出来了。他说,以前育苗都是自家育,得在大棚里烧煤取暖,不敢熄火又不敢烧热了,必须有人盯着。现在的智能温室,一键操控,还能根据棚内气温自己掀开顶上的卷帘……他乐呵呵地给我说着智能温室的先进之处,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向阳生长的蔬菜苗,越长越高。赵生亮在温室里,哼着歌干着活,我想,这或许就是他所说的好日子。

  2025年春节,我再次走进乌鲁木齐新中剧院的后台,看到了熟悉的场景:明亮的化妆镜前,演员们一边聊着稍后的演出,一边将油彩涂抹在自己的脸上,而我举起镜头,记录下文艺工作者化身秦香莲、杨六郎、包青天等戏曲人物的瞬间。

  演出开场,剧场里高挂着红灯笼,听着或耄耋老人或青春少年分享幸福的欢笑声,我深刻感受到了节日的喜庆与温馨。

  在与观众的交流中,我听到了许多关于过去一年的故事。有收获的喜悦,也有面对挑战时的坚韧不拔;有家庭的“小确幸”,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些故事,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出了基层群众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更让我感动的是,文艺工作者们还走进社区、养老院、景区景点,让更多乌鲁木齐人看到了一场场量多质优、品类丰富的文化盛宴。

  感言:1月25日,新疆第二届冬季运动会圆满画上句号。这是时隔两年后,新疆的又一次冰雪盛会。

  13岁的龚星铭是我记忆深刻的一名单板滑雪运动员。两年前他首次站在新疆第一届冬季运动会的赛场,凭借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虽然没取得成绩,但也顺利完成了比赛。两年后的今天,我又在赛场上见到了他。

  那个两年前和我差不多高的小伙子现在身高已超越我了,他说两年来,自己参加了很多比赛,如今的他更自信,对梦想的追求更加坚定。

  1月18日,在新疆第二届冬季运动会开幕式上,参与开幕式报道的乌鲁木齐晚报记者留影(从左往右依次为:陈彦仿、李凯、陈岩、王畅彤)。记者陈岩摄

  龚星铭的变化,是我在采访体育领域时时常可以感受到的。年轻运动员是新疆体育事业发展的未来,当他们站在起点,踏上赛场,他们个个表情坚定,目标直指冠军,这或许就是体育的魅力。我也深深地被这种魅力所吸引,所感动。(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郭军鸽 江斌伟 王璇 王畅彤 王丽娜 梁淑芳 王磊 王媛媛 牟敏 贾梦妍 李晓青 唐红梅 史传芝 陈彦仿)

上一篇:昌源环境获得大气污染检测气液分离器专利环保新突破引关注
下一篇:以创新科技重塑传统生产模式